1.深圳读书月的介绍
深圳读书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并举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时间为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
深圳读书月秉承营造书香社会、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宗旨,以“阅读·进步·和谐”为总主题,着力于提升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每年举办数百项读书文化活动,创出了深圳读书论坛、经典诗文朗诵会、年度十大好书、领导荐书、诗歌人间、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书香家庭、赠书献爱心、绘本剧大赛、青工阳光阅读、手机阅读季、海洋文化论坛、温馨阅读夜等许多知名品牌活动,年度参与人次逐年上升,由首届的170多万人次上升至逾千万人次。作为由政府推动的一项公众文化节庆,深圳读书月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融入市民生活,成为深圳市民的文化庆典,城市的文化名片和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重要载体,影响遍及全国和港澳地区。
201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光荣称号,以表彰深圳坚持不懈推动国际化建设和全球文化交流合作,尤其在推广书籍和阅读方面为全球树立了典范。
2.深圳读书月的深圳读书月主题
深圳读书月总主题:阅读·进步·和谐
历届深圳读书月主题
2000年第一届 营造书香社会 共创美好未来
2001年第二届 探求科学真理 弘扬人文精神
2002年第三届 建设公民道德 实现文化权利
2003年第四届 提升城市品位 享受健康人生
2004年第五届 提高市民素质 面向城市未来
2005年第六届 读书为乐 读书为荣
2006年第七届 让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
2007年第八届 实实在在读一本书
2008年第九届 我阅读 我快乐
2009年第十届 城市推崇阅读 阅读改变城市
2010年第十一届 文明公民 阅读为荣
2011年第十二届 文化深圳 从阅读开始
2012年第十三届 阅读提升正能量
2013年第十四届 阅读筑梦 阅读圆梦
2014年第十五届 接力民族精神 创造文明生活
2015年第十六届 互联网+读书
3.每天都是读书月作文
每天都是读书月11月是瓜果飘香的季节,也是丰收的日子。
就在这样的季节中,我们又一次的快赢来了由深圳举办的读书月。深圳读书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并举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
每年的11月1日至30日是我最爱的日子,因为我觉得看书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所以我爱读书月。在家里,我天天都一定要看一定时间的书。
这不但是老师布置的看书作业,这也是我每天必做的事情,不知不觉中,看书就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每天要是不看书的话,就觉得很不舒服。
看书让我的作文有了不少的进步,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有句俗话说得真是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说的实在是太对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养成看书的好习惯,书中的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我非常期待读书月的到来,看书给我带来的快乐真是太多太多了。书中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在我的生活中每天都是读书月,每天都能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我爱书,我爱它给我的一切。
4.读书月征文
阅读成就精彩人生古人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来形容读书的重要,随着交通和旅游事业的发达,行万里路似乎比读万卷书更容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书籍越来越被人们冷落。
但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工作的我们,不读书就像战场上的战士丢掉了武器一样,自己都觉得没有打胜仗底气。“读书”在我看来应该有两种含义,一种泛指上学,人们都把“上过几年学”说成“读过几年书”;另一种特指读某种书,与“看书”的意思相似。
上学时,大家读的课本都差不多,不必一一介绍。只回顾一下自己读课外书的历史吧。
小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在没有电视、电话、电脑的情况下,我经常看家里的墙壁。
并不是面壁思过,因为家里的墙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最外层糊的是报纸。我常常被报纸上的某段故事或新闻所吸引。
但这些东西都不完整,不是长期暴露在外面坏掉了,就是被其他的报纸所覆盖。但我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也许这只能算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吧。
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能看到一篇完整的文章呀!好不容易积攒点零花钱,一次和小伙伴们去镇上赶集。大家都买吃的、玩的。
我用仅有的七角五分钱买了一本期待已久的童话故事《小人国历险记》。或许因为只有这一本书的缘故吧,我反复地读着,还经常给周围的人讲,最后居然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了。
现在想来,也许是这本书对培养我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散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上小学高年级后,看的书渐渐多起来。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同学拿了一本破旧的《故事会》。我央求他借给我看看,那个同学骄傲地说:“不借,我借给你,别人也管我借咋办,书弄坏了你赔呀?”我心想:本来就坏了,还那么娇气。
但嘴上却温柔地说:“不让别人知道,今天放学借给我,明天早上我就会还给你的。我把我妈卖的哨糖送给你几块。”
一听有吃的,那位同学终于肯借给我了。放学了,我偷偷地把那本书塞进书包,飞也似的跑回家。
饭都没吃,就开始看书。爸爸说:“吃完再看吧。”
我说:“明天就得还回去,看完了再吃吧。”不幸的是,晚上停电了。
爸爸妈妈还在外面干活,我点了两根蜡烛, 一根放在窗台上,烛光透过窗户照亮爸妈干活的场地。另一根放在床头。
我趴在床上,头冲着床头,双手托腮,认真地看着。脚丫子朝着窗户,时而抬起摇晃几下。
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精彩的故事,被其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所吸引,几乎忘了一切,将自己融入故事中,终于在那昏暗的烛光里把那本书读完了。上中学时,忙于中考,几乎没有时间看课外书。
课内的书我每一本必读透,文科的教材我都能背下来。大家都说我聪明,其实我是笨鸟先飞。
我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甚至连休息日我都骗妈妈说:“学校不休息。”这样妈妈就可以像平时那样,六点钟叫我起床了。
就在那时,我理解了什么叫:“天才出自勤奋”。尽管我不是天才,我也不够勤奋。
上了高中就意味着有了工作,身边的同学都开始读《红楼梦》、《简爱》、《三国演义》等一些名著书籍。那时的阅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以前看的书对自己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在工作中逐渐消化理解的,那么最近看的一本书对我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那就由万玮和张万祥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
这本书没有其他书上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和晦涩难懂的词句。只是真实地写出三十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们展现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三十位老师成长的共同特点:初为人师的懵懂失意,结识网络的偶然与惊喜,与大师交流的胆怯和兴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成功。他们都曾有过人生的低谷,是网络让他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其实网络写作只不过是教师成长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促使教师对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产生了思考。
我认为让教师学会用思考行走才是成长的真正途径。朱永新的保险公司,让我找到了成功的路径。
常作印对科研朴素的思考,让我理解了科研的深刻意义。鲍成中对名家的追随,让我感受到自己学习的知识还不够。
侯长缨与我相似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发挥所长,„„。每年都要看许多本书,却都没有这本书的效果。
这种成长的途径,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读完每一个案例,我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
不禁想起了三年前看过的一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其作者薛瑞萍就是按这种途径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才明白,领导为什么推荐我们看这本书,原来不仅是为了书的内容,更是希望我们学习“看云”(薛瑞萍的网名)的生活方式。前不久我又在书店看到了她的大概叫班级阅读日志的书,粗略地翻了一下,也是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组织整理的。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长的。遇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这本书,似乎遇到了仙人指路。
他为我敞开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要我坚持走下去。我要把所思变成所做,在网络上开垦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地,用心播种耕耘,一定会有所收获。
长期的迷茫,停滞,让我不知所措,让我变得急功近利,不经意间的一本书让我豁然开朗。